“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强化风险意识、底线思维,压实责任、加强统筹”“加强灾害监测预警,排查风险隐患,备足装备物资,完善工作预案”……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抗旱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,是做好当前工作的根本遵循。面对复杂严峻形势,必须强化风险意识、底线思维,把握防汛抗旱主动权。
当前,防汛工作进入攻坚期。长江中下游干流及两湖水位持续上涨,太湖、洞庭湖发生编号洪水,江河湖库防守压力大,多地累积雨量大、具有极端性,中小河流洪水、山洪、滑坡、泥石流和城市内涝等多灾并发风险高。
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,“凡事从坏处准备,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,这样才能有备无患、遇事不慌,牢牢把握主动权”。面对仍在演进的雨情汛情,需要清醒认识短板不足、看到困难挑战,预判形势发展变化可能带来的风险。例如,长时间高水位冲击,堤坝是否会出现散浸、渗漏等险情?监测预警能否跑在风雨来临前,“叫应”机制能否直达“神经末梢”?转移避险预案是否科学可行?易出现旱涝并存、旱涝急转地区是否有防有备?从以往教训看,灾害往往发生在基础薄弱地区、存在侥幸心理之时。因此,唯有把风险挑战尽可能想全面,坚持全过程、全方位准备,才不会因估计不足、准备不够而在面对汛情、灾情时陷于被动。这需要我们周密部署、及早行动,抓住薄弱环节,补齐短板弱项。
要做好“防与备”,关口前置。提前预置应急力量和物资,做好断路、断网、断电情况下抢险救灾的充分准备,全面落实直达基层一线的预警发布和“叫应”机制。湖北发布防汛救灾预警“叫应”十条措施升级版,建立健全“预应一体、一触即发、应而有效”体制机制,推动形成“预警、叫应、行动、反馈”工作闭环;重庆完成114处水毁水利设施修复,补齐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短板;针对洪涝和地质灾害,相关保险机构已赔付和预赔付金额超1亿元;黄河、淮河、海河流域控制性水工程全面进入抗旱调度模式……立足把握防汛抗旱主动权,我们必须夯实“防”的基础、增强“减”的效果、提升“救”的能力,努力将各类损失降到最低。
打好防汛抗旱硬仗,既考验我们应对灾害的能力,也考验干部队伍素质。盯紧切坡建房、河道工地、旅游景区、山区民宿等易出险区域,严防人员伤亡;加强中小水库、病险水库、尾矿库“头顶库”等高风险点位巡查防护;科学精准调度水利工程,统筹抓好防汛抗旱……每一项工作都需要我们强化风险意识,做好风险研判,把问题苗头提前化解在成灾前,以责任筑牢防汛“生命线”、扣紧“防范链”。这迫切需要广大干部强化宗旨意识,树牢为民情怀,坚持底线思维,保持应战状态,把“时时放心不下”的责任感转化为“事事心中有底”的行动力,用多一分责任担当换取人民群众多一分安全保障。
要积极运用科技手段,让数字技术成为防汛抗旱工作的有力助手。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利用“应急智巡AR10”无人机巡堤查险智能装备,为广东北江大堤等做“体检”,精准排查出肉眼不易发现的管涌渗漏等隐患点;今年以来,湖南在山区布设传感器网络,监测风险一旦达到阈值,即可通过短信、APP、广播等方式,将预警信息迅速传达给受威胁人群……防汛抗旱工作关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,科技支撑力越强,面对灾害时的“抗击打能力”就越强,就越能将其危害降到最低。
防汛抗旱来不得丝毫松懈,容不得半点闪失。只有切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,立足防大汛、抗大旱、抢大险,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,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,以举措的确定性应对灾情的不确定性,才能牢牢把握防汛抗旱主动权,更好保护江河安澜、保障群众平安。(执笔:王晓晔)